• 1
  • 2
  • 3
  • 4

地方文化

【海城轶事】析木城的故事


海城市数字化图书馆http://www.hctsg.com/发布时间:2013-11-05

在海城,提起析木城,无人不知它是座有悠久历史的山乡古镇。可是,当问起析木城之名的来历时,则众说纷纭。其中,有的说,唐将薛礼病宿此城,梦中思母,惊呼而醒。故名析木城(思母城)。还有一个传说,恰似析木城来历的写照。也可以说是枝附影从,形影相追。 

提起这个传说,就先从析木城的地理环境说起。析木城地处山区,古时候,这儿群山连绵,满目荆棘,人烟稀少,荒野茫茫。有一年,在阳春时节,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位神奇的老母亲。她脚踏绿草丛生的原野,环视峰峦起伏的群山,静思片刻,然后,把目光落到一处生长着茂密的柞林的山梁。她走到这柞山脚下,放下了背筐,在草地上搭起了茅屋,住了下来。这位体格结实的老母亲,住下来干什么呢?她说,她要在山上用柞叶放养柞蚕。这里的人们,从未见过放养柞蚕的新鲜事。所以,听起来,都感到非常稀奇。同时,又很怀疑,于是,就向老母亲寻根问底。老母亲则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有关养蚕、纩丝、织绸的事儿。使人们越听越莫名其妙。后来,人们便好奇的跟踪老母亲的行动,从种茧育蛾,蚕蛾产籽,到孵化幼蚕,移蚕苗上山,放在柞栎墩上养育,再到柞蚕吐丝作茧等,由始至终的观看着,议论着。特别是当蚕吐丝作茧后,都拍手叫绝。人们纷纷向老母亲贺喜,祝贺放蚕成功。

打这开始,人们便把这位神奇的老母亲当做"柞蚕娘娘"了。并一致尊敬地称她为放蚕"师母"。从此,这里人们便沿着放蚕"师母"开创的柞蚕之路,一直走了下去,养蚕的人一年比一年增多,柞蚕茧也年年增产,很快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柞蚕之乡。再说,这位放蚕师母,常年累月,情思蚕乡,她迈开双脚,走遍了新开垦的柞蚕场,手把手地教人放蚕,她时时刻刻都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开发养蚕事业之上。因此,她赢得了群众的无限信任!人人都尊敬她!把她看成"蚕娘娘",开创放蚕之母!养蚕业兴起之后,放蚕"师母"又开始走上了新的征程。她架起了大锅,开始煮茧纩丝。然后,又用木料制造了织绸机,用茧丝线开始织绸。创造了
第一匹绸料。它使人们大开眼界,更感奇妙无比。都说,这位放蚕"师母"好比天上的"织女下凡",妙手神功,创造了丝绸这一奇世珍宝。丝绸问世之后,又出现了"织绸热"。人们向"师母"学习缫丝织绸技术。不久,加工生产丝绸的作仿,又兴办起来,而且一年比一年增多、茂盛、发达。从此,古老的山乡变了,白天,处处都是织机之声,声声入耳,打破了山乡往日的宁静;晚间,家家都是灯火通明,人人忙着纩丝、织绸,呈现出日益走向进步繁荣的新景象。时光流逝,斗转星移。谁也记不清楚又过了多少岁月。这位神奇的放蚕"师母",终因年事已高,又兼操劳过度而突然病倒。不久,便与世长辞了。不幸的消息传开,人们茹泣吞
悲,无不痛哭,这哭声,如大海之奔腾,声震山谷,传遍云天,触目伤。放蚕"师母"永别了。可是,人们怎能忘记,是她在这广阔的柞栎山上,开拓了依柞养蚕的新产业,点燃了希望之光,竖立起放养柞蚕的第一座丰碑;人们又怎能忘记,是她,在这个偏僻的山乡,开创了缫丝织绸的新纪元,铺筑了振兴之路。放蚕"师母"过世,在山民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在这里,出现了成群结队的人群,纷纷倾吐着对放蚕"师母"的感今怀惜之情。其情之深。其意之长,长如蚕丝,丝丝连心,吐之不止,道之不尽!在这里,出现了各家各户,各个作仿,各把蚕场,都立上了放蚕"师母"的灵牌,人们虔诚祭典,扶今追惜,一片丹心!在这里,为了把这位放蚕"师母"的创业精神,永远铭刻在心,人们还特意把这开发养蚕基业之山乡,定为"师母山乡"。并且举行了隆重的命名庆典。这"师母山乡"就是一座纪念放蚕"师母"所建立的放蚕织稠大业之城!

由此而筑起的神奇的"师母之城"的故事,师母教民放蚕的故事,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来,一座土筑方城,果然出现在这里,并定名为析木城。这析木城与"师母城",也许相距千年百代,但是,它们都一脉相承。因此,这座析木城,犹如漂泊在开创蚕丝大业的"师母长河"上的一叶偏舟,永远游荡在这川流不息的激流中;这里的蚕民们,也永远怀念着它的故乡--"师母城"!



相关信息
【海城轶事】筢头街的来历
【海城轶事】海城河的传说
【文史赏读】老城印象
【文史赏读】留学归国学子赵德芳
【文史赏读】尚可喜运珍宝遇海难的传说


版权所有:海城市数字化图书馆
办公室电话:网络举报电话:0412-3232915 地址:海城市兴海大街长江路11号南楼(繁荣路与长江路交叉口) 邮箱:hcstsg@163.com 技术支持:海城人网站
备案许可证号:辽ICP备13002796号-1 访问人数:426397人

辽公网安备 210381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