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地方文化

【海城第一】第一家缫丝厂


海城市数字化图书馆http://www.hctsg.com/发布时间:2013-11-05

自1741年(清乾隆六年),从山东烟台、莱阳等地迁来大批灾民,把柞蚕放养技术带到海城,在东部山区开始植柞放蚕。随着柞蚕放养业的逐渐发展,缫丝业家庭作坊也渐兴起,他们用自制简陋的木纩机,土法漂煮,纩成粗丝卖给商贾。由于大茧产量增多,海城商人周佐臣联合山东商人王巨川,于1917年(民国六年)在海城镇创办了专门收购大茧和土丝的丝茧栈。

1918年(民国七年),山东商人唐余九,在海城东关成立"和聚涌"制丝工厂,自此,海城第一家缫丝厂诞生。该厂设有七百支纩机,招工人千余人。主要生产七八个茧的绸条丝,产品销往日本,获利颇多。此后,山东各大丝坊资本家纷纷向海城投资,先后办起数家缫丝厂。较大的有"合泰号"、"三合永,1923年(民国十二年)奉系军阀张作霖也在家乡海城的西关办起"纯益丝厂",有木纩机1000架,工人1300余人,成为海城最大的缫丝厂。此后,郭松龄也开设了"裕民丝厂",有600台纩机,工人700多人。1925年郭松龄死后,裕民丝厂归张学良所有,更名为"东纯益丝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缫丝业萧条,到了1937年境内大小20家缫丝厂纷纷倒闭。

建国后,缫丝业有了较快发展,1950年在海城成立省柞蚕公司,同年9月建成丝绸八厂,此后又于1952年成立辽东省丝绸公司第五丝绸厂,1962年改名为海城丝绸厂,到80年代中期,海城丝绸厂已有职工3975人。此外农村各处缫丝点有工人近2000人。1984年生产品种已由初期的10余种,增至586种,其中经常大量生产的就有141种。产量也大幅增加。



相关信息
【海城轶事】筢头街的来历
【海城轶事】海城河的传说
【文史赏读】老城印象
【文史赏读】留学归国学子赵德芳
【文史赏读】尚可喜运珍宝遇海难的传说


版权所有:海城市数字化图书馆
办公室电话:网络举报电话:0412-3232915 地址:海城市兴海大街长江路11号南楼(繁荣路与长江路交叉口) 邮箱:hcstsg@163.com 技术支持:海城人网站
备案许可证号:辽ICP备13002796号-1 访问人数:488051人

辽公网安备 210381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