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数字化图书馆http://www.hctsg.com/发布时间:2013-11-05
1607年(明万历丁未年),在海城东南23公里处的析木城缸窑岭村村北,名叫岩山的山沟里,建起了海城境内第一座私人窑业,专一生产琉璃瓦。1621年(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将此私人窑业纳为后金贡窑,改名为"黄瓦窑",为修八角金殿烧制龙砖彩瓦。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3月,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建造宫殿、龙楼、凤阙及"辽东三陵",遂将"黄瓦窑"命名为"御窑",此时窑址规模扩大,制作技术更加精湛,产品质量很高。1636年(后金天聪十年、祟德元年)后金国号改为清,清代又将"黄瓦窑':称为"盛京御窑",成为清朝各代御用窑之一。
海城的盛京御窑历经200多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盛京御窑随即停止了琉璃制品的生产,黄瓦窑也仅存四座废窑墟。除琉璃瓦外,在海城保存下来的且比较完整的只有大琉璃影壁,迁移到海城公园内。此琉璃影壁原址在缸窑岭"黄瓦窑"门前的一座影壁,底为须弥座,上有复瓣花纹;束腰部分有各种花卉雕饰,壁身两面镶有鹤鹿同春、麒麟望日·连升三级·封侯挂印等雕饰,造型逼真,色彩绚丽;壁顶为人字形,镶嵌绿色琉璃瓦。此琉璃影壁为鞍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