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地方文化

【风土人情】旧中国海城戏楼与戏园


海城市数字化图书馆http://www.hctsg.com/发布时间:2013-11-05

由于海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旧中国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海城、牛庄两地就建有戏楼戏园8处。在这些演出活动场所里,经常演出戏剧,歌舞等,特别是年节期间及庙会的日子里演出的节目,更加吸引观众。现将各戏楼戏园的地址及建筑状况分述如下:

山西会馆戏楼

在海城西门外关帝庙(山西会馆)门前路南,建有山西会馆戏楼一座,建年无考。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为重檐歇山顶式木结构建筑。台口正面三间,深两间,中间有砖石影壁相隔,左右设拱门通往后台,台高2.5米,台上四柱顶立,后台硬山,墙外有园形图案窗饰,乐楼顶部有琉璃花,宝瓶昂立,鸱吻翘悬,脊兽望空,栩栩如生,檐下拱斗彩画,花鸟木雕,四角吊铃,随风作响,远望浑然壮观气势雄伟,富丽堂皇。此楼早期伴随庙会演出杂剧和民间乐会,比较兴盛,以后随戏园子兴盛,露天戏楼逐渐冷落,年久失修,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倒塌。

天后宫乐楼

在海城大南门里西南隅(今三学寺路南)的山东会馆(天后宫),于1736年(乾隆元年),由山东会馆同乡会捐资兴建了天后宫乐楼,占地约50平方米,台高3米。楼型为歇山式、乐楼建筑结构、设施、彩绘等等,与山西会馆乐楼大体相同。此楼多是会馆同乡会自娱。

山东会馆为了显示在海城的钱势,还特意在乐楼前面建了一座大戏楼,每逢年节或会馆有重要活动,都要招待海城人看戏,一唱就是三、五天,或半月,全城人都被这里的戏剧活动所吸引。

文昌阁茶圈

清光绪元年(1875年),知县王寿嵩在孔庙大殿西北厝石山巅建文昌阁,阁前设茶园,供游人休息。文昌阁上下两层硬山式砖木结构,楼上正面一排一米高的本制栅拦,将隔扇门拆掉,恰好构成一个小型舞台,艺人经常在这里演出京剧、梆子和喇叭戏等。1975年地震时,展毁无存。

大观楼

位于海城火神庙街路南的大观楼,是由盛家兴和协昌源于清宜统元年(1909年)1月出资兴建的,砖木结构,两层板楼,台下前二排摆有长方凳,称为"雅座",三排以后为"散座",楼上东西两侧有"包厢",舞台早期照明是煤油灯,民国初期换汽灯,日伪时期用电灯。此楼初建时,不少京津名伶和各地班社到此献艺,营业曾一度兴旺。

1933年(伪大同二年)因更夫不慎大观楼失火烧毁。1934年由万墨林,韩德轩集资,在大观楼原址基础上,用砖石砌成四框,芦席封顶,改成平房,更名共乐舞台,恢复营业,不久又改称公益舞台。1946年解体,解放后因年久失修,不堪使用被拆除。

牛庄关帝庙戏楼

位于牛庄东门外,关帝庙路南的关帝庙戏楼,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砖石砌成,台底四角埋有高一米左右小口大肚的瓮缸一口(据说起扩音作用)。戏楼平面为品字型,舞台突出,可供三百人观戏,台口宽二间,深两间,楼顶飞檐下有斗拱。正脊中央宝瓶插箭,两端鸱吻高悬,檐顶塑兽待立,四角风铃摇晃,檐下风板木雕彩绘,花锦各异,建筑十分雄伟壮丽。此楼历经二百多年,它为民间"乐会"名伶献艺提供了良好场所。1966年"文大"时被洗劫一空。

牛庄杨豆包戏圈

清光绪末年(1908年),在牛庄西门外穿心店院内建一戏园。由外号杨豆包子经营,故称杨豆包戏园。该园占地面积约五六十平方米,建筑为平顶席棚,座北朝南,栩内木板凳,可容400人,舞台高1.5米,台宽8米,深5米,戏园虽简陋,但却有不少名伶来这里演出。该园于1921年拆毁。

牛庄赵香铺戏园

座落在牛庄北关会馆东侧的赵香铺戏园,建于1922年(民国十一年),面积约70平方米,四面墙是秫秸抹泥,席棚做顶,木板凳,汽灯照明。进人三十年代,该园解体拆除。

牛庄公益舞台

位于牛庄北关胡家馆子院内的牛庄公益舞台,是由胡聘久,魏喜臣等十股合资,于1938年(伪康德五年)兴建的。面积为90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板楼,楼内舞台高1.8米,台前5排设茶桌,后为散座,东西两侧地高0.6米,俗称小楼。在木栅拦内设妇幼席,后山墙入口2处设有小楼,供日伪警宪临监,全场可容700人,舞台建成开业后,兴旺一时,1945年停演拆除。



相关信息
【海城轶事】筢头街的来历
【海城轶事】海城河的传说
【文史赏读】老城印象
【文史赏读】留学归国学子赵德芳
【文史赏读】尚可喜运珍宝遇海难的传说


版权所有:海城市数字化图书馆
办公室电话:网络举报电话:0412-3232915 地址:海城市兴海大街长江路11号南楼(繁荣路与长江路交叉口) 邮箱:hcstsg@163.com 技术支持:海城人网站
备案许可证号:辽ICP备13002796号-1 访问人数:487425人

辽公网安备 210381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