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地方文化

【风土人情】海城大观楼茶园与剧目


海城市数字化图书馆http://www.hctsg.com/发布时间:2013-11-05

海城大观楼茶园初建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一月,座落在火神庙街路南.由协兴源与盛家兴建,砖木结构,两层板楼,占地面积150平方米,能容纳观众500人。楼内正面舞台,台后板壁彩画"福禄寿"三星,上下场门分别写着"出将入相",并挂有紫地黄边的布门帘。台口前三排摆有长方桌凳称为茶座,四排以后称为散座,楼上东西两侧用木板相隔称为雅座(包厢)。大观楼茶园总负责人吕子善,业务张益三,另有守门、照座、卖票等三人。舞台照明,早期是点煤油大罩灯(保险灯),民国初期点汽灯,到了伪满时期改换电灯。

所谓茶园,系从前专供戏曲班社收费演出场所,亦即比较原始剧场。因园内观众席设有茶座,包厢,多数人可以边看戏边喝茶故称为茶园。对于茶园的建立和兴盛,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联。清朝末叶屡遭帝国主义者的侵扰掠夺,特别是海城地处要冲,兵连祸结,百姓灾难频临,致使市面萧条,人心惶恐。至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市面始趋于稳定,各行各业逐渐恢复,长大线开始营运通车。人心安定之后,涉足娱乐场所的兴趣日益增加,与此同时,京、津两地河北梆子、京剧盛行,大批优伶,名坤脱颖而出,纷纷出关献艺者日众,每在沈阳之前,牛庄、海城便成为他们首演之地,在此海城大观楼茶园便应运而生。

大观楼创立伊始,仅就《沈阳菊史》书中所载,当时来此演出的京、津名伶:小白菜、小灵芝、张翠喜、郝凤英、小桂风、云金仙、花宝卿、张桂秋、梁月楼、丁香花等达数十名之多。其中梆子花衫张翠喜演出的《绒花记》、《打面缸》唱做具佳十分精彩,众称"有姿首",小灵芝演出的《七星庙》、《紫霞宫》"跌扑甚熟";刀马旦云金仙演出的《拾镯赠珠》"娇小玲珑,殊有泥人丰致";须生梁月楼演出的《醉写》,"引亢发声,清润无伦"。(评语引自《沈阳菊史》)。一时大观楼茶园生意兴隆。不久,京剧大兴,又有胎里坏,老十四红,金翠玉、魏兰芬、董庆祥、于月楼等京梆两合水职业班社,相继来此演出。上演剧目《顶灯》、《搜杯》、《三疑计》、《汾河弯》、《伐子都》、《四杰村》、《大劈棺》……对他们的演技评论,当时曾有民国三年一月十八日《盛京时报》刊载"……金翠玉演《汾河湾》饰柳英环唱工相宛,做派活动,金翠宝饰薛仁贵声音洪亮,做作尤佳,有顾曲者莫不喝彩。十四红演《杀府》说白漂亮,做工尚佳。"尤其"胎里坏"演出的《顶灯》一戏给观众印象极深。《顶灯》是一出反映农民生活的小戏,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剧情大意是:描写一对农村夫妇,男叫张启三,女的称李氏,男耕女织,和睦相处。一日张将李氏纺线卖的钱,带进赌场输光,其妻得知怒不可遏.罚张跪着顶灯,令其三拜九叩,经过几番刁难和嘲弄,张启三翻然醒悟,最后夫妻言归于好。胎里坏饰戏中的张启三,他头顶油灯,任凭其磕头作揖,走矮子,拿大顶百般折腾,灯碗始终顶在头上,纹丝不动,尤甚者,头顶灯还要钻席筒三进三出.油不撒,灯不灭,每演到此,全场观众报以掌声,惊叹不已。

当大观楼业务出现不景气时,还经常特邀红极一时的魔术师韩景文变的戏法《炮打活人》;三两六与万人迷的《瞎子观灯》以及皮影戏、地蹦子、马戏团等杂耍招徕观众。

二十年代评剧时兴,营口来的李子祥班,唐山来的月明珠班接踵而至。由于剧种新颖,戏文通俗易懂,唱腔高昂,俗称大口络子,一时受观众欢迎。如《马寡妇开 店》、《高成借嫂》、《杜十娘》、《打狗劝夫》等使人耳目一新。

三十年代伪满大同二年,大观楼茶园曾因更夫不慎,一场大火板楼全部烧毁。

1934年始,在原地残垣断壁的基础上,用砖石砌成四框,席栩封顶,改成平房。当时由万墨林集资购置戏箱.恢复营业。开始称共乐舞台,后更名为公益舞台。此时演员往来极为频繁,到四十年代末期为止,仅就驰名的京,评剧演员就有:刘翠霞、刘鸿霞、小麻红、小桂红、杜文斌、白玉尾、容丽娟等人不下百人,上演剧目:《夜宿花亭》、《宝龙山》、《黄氏女游阴》、《黄爱玉上坟》等。公益大舞台解体于1946年,建国后因年久失修,不堪供用,被拆毁。



相关信息
【海城轶事】筢头街的来历
【海城轶事】海城河的传说
【文史赏读】老城印象
【文史赏读】留学归国学子赵德芳
【文史赏读】尚可喜运珍宝遇海难的传说


版权所有:海城市数字化图书馆
办公室电话:网络举报电话:0412-3232915 地址:海城市兴海大街长江路11号南楼(繁荣路与长江路交叉口) 邮箱:hcstsg@163.com 技术支持:海城人网站
备案许可证号:辽ICP备13002796号-1 访问人数:487420人

辽公网安备 210381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