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地方文化

行政区划及沿革


海城市数字化图书馆http://www.hctsg.com/发布时间:2013-11-05

清宣统二年(1910),海城县成立自治会,划全县为6镇8乡15区,乡、镇为平行单位。中华民国初期,仍沿用上述行政区划。1922年区村制,全县划分10区、141个村,凡300户以上的村为独立村,不足300户的村,数村联合组成联合村。10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仍沿袭民国时期的区划。1935年以后,伪满政府把全县划为10区3街69个主村(主村辖副村)。街、村皆设公所,为县直辖。1937年,将海城市第6区驾掌寺等97个主、副村划归盘山县。1938年,为满政府设立营口市,把营口县建制撤销,原营口县的辖区分别划归海城县和盖平县。1940年,伪满政府将原来的主副村制改为大村辖屯制,屯下设牌,扩大了村的辖区,全县设置4个街36个大村。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海城县民主政府,下划13个区,村屯暂沿用伪满旧制。1946年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推行乡保制,把伪满时期的大村改为乡,屯改为保,保以下设甲。 1947年10月,海城县解放,划全县为10个区,下辖31个大村,村下为屯。1948年1月,撤大村,区下置行政村,村下为闾。1948年2月,成立牛庄县,将原属海城县的牛庄、温香二区及望台村等划归牛庄县。同年底,牛庄县撤销,红草区划归营口县,高力房区划归台安县,其余划归海城县,海城县共分16个区、镇。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海城县辖14年区、3个镇。1950年3月,根据辽宁省政府令,将汤岗子区所辖汤岗子、小岭子、李氏房、果子园等村划归鞍山市郊区。1950年7月,按地名称呼的区政府改由按顺序称呼。同年秋,区、镇人民政府改称区、镇公所,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1951年4月,全县改为12个区、3个镇压。1953年4月,将汤岗子区所辖豹子峪村划归鞍山市郊区。1954年2月,将腾鳌镇及腾鳌区所属的将军屯、名甲山、安家堡、费家堡、黄县、周正堡等村划归鞍山市郊区。第2年,又划回海城县。1955年3月,经辽宁省政府批准,海城县人民政府改称海城县人民委员会。同年5月,擗辽宁省政府令,镇公所的称呼改由按地名称呼。1956年,将12个区撤并为7个区,下辖86个乡。同年7月合并2个乡后为3个镇、7个区,83个乡。1958年夏,撤区并乡,保留3个镇,83个乡并为33个乡。1958年秋,根据政社合一的原则,将海城县的33个乡、3个镇划分为析木、马风、八里、英落、大屯、南台、耿庄、腾鳌、西柳、牛庄、温香、海城12个人民公社,社下辖作业区(即后来的生产大队)。1961年冬,为贯彻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调整社队规模,公社缩小管辖范围,由原来的12个农村公社加1个城镇公社,分为28个农村公社和1个城镇公社和1个城镇公社。1964年,海城、牛庄、腾鳌恢复城镇建制,成立镇人民委员会。1967年,牛庄、腾鳌两地镇社合一,全县的公社管委会、镇压人民委员会一律改称革命委员会。1980年5月,海城镇、牛庄镇、腾鳌镇改称镇人民政府。牛庄、腾鳌两地镇社分开。全县乡、社革命委员会改称公社管委会。至此,全县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31个社、镇,下辖571个生产大队、2713个生产小队。1983年秋,改变政社合一体制,实行政企分设,公社管委会改为乡人民政府,乡、镇下辖的生产大队改为村,辖区未变。1984年6月18日,将析木、牌楼、八里、马风、南台、耿庄、大屯、西柳、感王9个乡和温香的高坨村改为镇建制。1985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海城县改为不设区的县级市,同时撤销海城镇的建制,原海城镇及响堂乡全部,验军、王石、西柳等乡镇的一部分划属市区,下设海州、兴海、响堂3个办事处,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另设12个镇、16个乡。1988年9月9日,将甘泉乡,岔沟乡、新台子乡、中小乡、东四方台乡、英落乡、东四乡、验军乡、温香乡改镇建制。1988年12月15日,又将毛祁乡、王石乡、西四乡、望台乡、什司县乡、接文乡改为镇压建制。至1990年年末,全市辖28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下设694个村(居)民委员会,4146个村民小组。



相关信息
【海城轶事】筢头街的来历
【海城轶事】海城河的传说
【文史赏读】老城印象
【文史赏读】留学归国学子赵德芳
【文史赏读】尚可喜运珍宝遇海难的传说


版权所有:海城市数字化图书馆
办公室电话:网络举报电话:0412-3232915 地址:海城市兴海大街长江路11号南楼(繁荣路与长江路交叉口) 邮箱:hcstsg@163.com 技术支持:海城人网站
备案许可证号:辽ICP备13002796号-1 访问人数:427855人

辽公网安备 210381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