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地方文化

【国家级文物】孤山仙人洞


海城市数字化图书馆http://www.hctsg.com/发布时间:2013-10-29


海城仙人洞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遗址,地质学上属于晚更新世。《岫岩 县志》有所记述,洞内原有小石庙,现已不存。洞口上方尚有光绪年间补刻的汉 白玉石额一块,上镌“王(shu)洞”。

1、总体状况描述:海城仙人洞遗址洞室面积约90平方米,洞口高4.5米、宽5.8 米、深19米,洞口向南偏西25.3°,整个遗址面积约400平方米, 洞后与落水洞相 连,堆积层最厚处可达6米, 洞口高出海城河河床6.4米,是一个形态完整的古人类 遗址洞穴.        2、详细状况描述:

(1)位置、范围:海城仙人洞遗址位于海城市孤山镇孤山村, 洞室面积约90平方 米,洞口向南偏西25.3°,整个遗址面积约400平方米。

(2)文化堆积: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可分为3个层面,上层为青铜器时代及现代堆积 层;中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层,在此层中出土了大量的红、黑陶罐等新石器 时代文化遗物;下层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层,此层出土了万余件打制石器30余 种古生物化石以及骨针、鱼叉等骨制工具。

(3)重要文化遗物: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古生物化石、石 制品、骨制品、装饰品和陶器。其中重要的遗物有:古生物化石:出土的动物化 石数量很多,除少量鱼的脊椎骨、鳖的腹甲、蚌壳碎片和鸟的肢骨外,主要是哺 乳类的单个牙齿和残破头骨、下颔骨、肢骨等。分属7目14科28属38种,有翼手 目、兔形目、啮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等。

石制品类:遗址出土的石制品数量巨大,有一万余件。几乎全部采用脉石英砾石 或岩块原料制成。种类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钻具、雕刻器、砍斫 器、手斧、石球等。

骨制品类: 鱼叉1件,残长180.1毫米,分头部、主干和尾部三个部分。头部尖端和尾部末端 部分残缺,头部成扁锥体,主干为棱体,断面呈不等边五角形,主干两侧有三个 侧钩,均靠近头部。主干中部一侧有呈缓坡状突起结构,阑中央有个小切口,似 乎为系绳所用。 标枪头1件,用动物肢骨制成,尾部残缺。残长76.3毫米,下部宽17.2毫米,厚7.6 毫米。标枪呈扁锥体,一面稍凹,另一面较平,凸的一面布满纵向的刮削条纹, 较平一面露出骨松质结构,整个器身都经过研磨。 骨针3件,第一件用象牙的门齿做成,出土时针身被折成三截。针身长77.4毫米, 柄部最高处宽4.5毫米,针眼内径1.6毫米,外径一面为3.5毫米,另一面为3.2毫 米。第二件骨针由动物骨骼制成,针身大体平直,断面大体成圆形,针尖微损, 针身长65.8毫米,针柄最宽处在针眼外侧宽4毫米,针眼内径2.1毫米,外径一面为 3.4毫米,另一面为3毫米.第三件骨针用象牙门齿制成,针身长6.9毫米,针柄最宽 处3.4毫米,针眼未钻穿,仅在一面留下一个漏斗状浅穴,其外圈直径为0.7毫米。 装饰品5件,其中4件为钻口兽牙装饰品,这些牙齿多为小型食肉类犬齿,于根 部钻眼,手法为先将齿根磨薄,再从两面穿孔。另1件为穿孔蚌壳,形状如硬 币,只保存一半。一侧呈象牙白色,微凸;另一侧有红色浸染,微凹。

(4)时代分期和文化属性:海城仙人洞遗址经鉴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遗存,距今约1—4万年,在地质学上属晚更新世。

历史沿革: 1984年11月14日,鞍山市文化局、海城县文化局同仙人洞遗址所在地孤山镇人民 政府共同商定,划定了孤山仙人洞遗址的保护范围:洞外10米为保护范围。 1984年起,对仙人洞遗址建立了由市、县、镇各级领导负债的保护组织,并由镇 政府派专人现场保护。 1988年12月2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孤山仙人洞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6月20日,由鞍山市人民政府立省级文物保护标志碑。 1993年4月13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仙人洞遗址的保护范围 及建设控制地带。 2001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海城仙人洞遗址为第5批国家级文物 保护单位。 2002年8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为海城仙人洞遗址立国家级文物保护标志碑。

价值评估: 仙人洞遗址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发现的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人类居 住址,地层时代清楚,而且遗址保存完好。石制品非常丰富,对研究我国旧石器 时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遗址保留了青铜时代、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 代的地层,对研究全新世和更新世的界限,以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遗址出土的一批制作精美的骨器,如鱼叉、骨锥、骨 针、装饰品,他们的制作技术不仅和山顶洞人和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马格德林 人的技术极为相似,而且标枪头、鱼叉在我国同时期遗址中属首次发现。而骨 针、钻口兽牙等装饰品也是在全国继山顶洞遗址后的第二次发现。遗址出土的三 件透闪石玉砍斫器将我国的用玉史向前推溯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从小孤 山的动物群看,在成份上与本溪庙后山遗址上部地层的小城子动物群十分相似,与 华北的萨拉乌苏动物群、周口店山顶洞动物群也比较接近.这些材料对研究旧石 器时代晚期人类生活状况以及生产力水平;以及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鞍山地区 的古地理、古气候、古人类活动和演化提供了宝贵资料,而且为探讨华北与东北 之间、中国与东北亚、北美之间远古文化联系提供了有意义的证据。

考古发掘情况: 1981年10月25日,辽宁省博物馆、鞍山市文物站、海城县文化局组成联合考古发 掘队,对仙人洞遗址进行了为期16天的试掘,试掘中在洞内靠东壁开3个4平方米 的探方,出土古生物化石19种,石器300余件,并发现灰坑和炭屑。 1983年6月13日,辽宁省博物馆组织省、市、及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 对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发掘工作历时48天,采用打格分方的方法,对350立方米 的堆积物(约占洞内堆积物的70%)进行筛检。在更新世地层中发现人类单个牙齿 5颗;幼儿股骨残片一段;石制品约1万件;骨角制品6件;穿孔兽牙等装饰品7 件;大批动物化石和一些灰烬。在全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些人和动物的骨骼、陶 片、磨制的石器、古钱币遗物。 1993年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鞍山博物馆、海城市文物保管所等单位对该 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丰富了该遗址的文化内 涵。同时对仙人洞东南的B洞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几件脉石制品和一批动物化石。


相关信息
【海城轶事】筢头街的来历
【海城轶事】海城河的传说
【文史赏读】老城印象
【文史赏读】留学归国学子赵德芳
【文史赏读】尚可喜运珍宝遇海难的传说


版权所有:海城市数字化图书馆
办公室电话:网络举报电话:0412-3232915 地址:海城市兴海大街长江路11号南楼(繁荣路与长江路交叉口) 邮箱:hcstsg@163.com 技术支持:海城人网站
备案许可证号:辽ICP备13002796号-1 访问人数:427841人

辽公网安备 210381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