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地方文化

【国家级文物】析木城石棚


海城市数字化图书馆http://www.hctsg.com/发布时间:2013-10-29


析木城石棚位于海城市析木镇姑嫂石村,属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约 3500—4000年之间,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城析木城石棚的建筑规模、造型、布局皆在石棚文化中首屈一指。

 1、总体状况描述:析木城石棚,又名“姑嫂石”。位于海城市东南34里的析木 镇达道峪村西北山上。花岗岩石板建筑,形状如棚,故名石棚。 

2、详细状况描述:析木城石棚原有两座,一座建于山上俗称“姑石”,一座建 于山下俗称“嫂石”,故称姑嫂石。嫂石有新中国成立初期(1951年)被炸毁现 已无存,姑石在山岗半坳,高约50余米的台地上。石棚由六块巨大花岗岩石板套 合在一起搭砌而成。高2.8米。朝南偏东36度。一块铺地,三块为立壁,一块为 顶石(又称盖石),一块半截石板南面为门,南壁前半米有一条石,一半埋于地 下,一半露于地表,剖面呈半圆形。顶石石板最大,呈长方形,长6米,宽5、1 米,厚约0、46米,重约四十五吨。东西两壁巨石形制规格略同。东壁上端内倾 五度,高2、13米平均宽2、35米,厚0、55米。西壁高2、2米,平均宽2。3米, 厚0、34米。北壁高2、7米,宽2、6米,外倾六度。南壁立于东西两壁之内,高 1、35米。各壁间严实合缝,非常牢固,石板均经打磨,壁面光滑,内壁有人为 磨凿的石窝数十个。据《辞海》记载:石棚,又叫“石桌坟”新石器时代晚期和 青铜时代的一种墓葬。在石棚周围曾出土石斧、夹砂绳纹红陶片、灰陶片、细泥 磨光薄胎红陶片。根据石棚的建筑形式及出土文物的特点,可以认定是青铜时代 巨石文化遗迹,是原始社会晚期墓葬的一种,距今约定3500-4000年。因为这种 墓葬是用石板支盖而成,好似一个小屋,所以叫棚,据传古代石棚又像帝王的冠 冕,汉代人称“冠石”。另据记载:在西欧西部这种古墓分布很多;我国的辽东 半岛等地也均有发现。石棚墓葬原埋于土中,因年代久远土质流失而显露于地面 之上。

 3、石棚的性质、用途:关于石棚的性质、用途,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原始宗 教祭祀建筑物,一说氏族活动的公共场所,一说是巨石坟墓。据有关史料和专家 实地考察,认为:它是氏族部落首领或奴隶主贵族的巨石坟墓。其文化年代为我 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奴隶社会初期。它既是氏族首领或奴隶主的墓葬,同时也是 后人追悼祖先的祭祀场所。石棚按规模分小、中、大三类,小石棚为个体墓葬, 中石棚为群体墓葬,大石棚为祭祀活动场所。 

4、价值评估:析木城石棚是青铜时代所建的一座石板支盖式石棚,石棚建筑规 模宏大,气势雄伟,风格朴洁典雅,建筑艺术精湛。析木城石棚属于大型石棚, 为祭祀活动场所,是辽东半岛巨石文化的代表,所以很久以来有许多专家学者对 其进行多年的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文物普查中又有了许多重大发现,为研究青 铜时期辽东半岛的墓葬提供情报极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原始社会瓦解 奴隶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主要实物资料。析木城石棚的存在证实了早在 武王克商,分封七十二诸侯国,辽水以东属箕子,在此之前形成的酋长部落,以 其势力范围,尊贵程度,修造了巨石坟墓,即巨石文化的出现。

 5、历史沿革: 析木城石棚始建的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根据石棚的建筑形式及出土文物的特 点,可以认定是青铜时代巨石文化遗迹,是原始社会晚期墓葬的一种,距今 3500-4000年。 1963年9月3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析木城石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从1982年起,对析木城石棚建立了由省、市、县、镇负责的文物保护机构。并由 镇政府派专人现场保护。 1986年9月,由鞍山市人民政府立省级文物保护标志碑。 1992年6月20日,由鞍山市人民政府立省级文物保护标志碑。 1993年4月13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析木城石棚的保护范围 及建设控制地带。 2001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析木城石棚为第5批国家级文物保护 单位。 2002年8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为析木城石棚立国家级文物保护标志碑。


相关信息
【海城轶事】筢头街的来历
【海城轶事】海城河的传说
【文史赏读】老城印象
【文史赏读】留学归国学子赵德芳
【文史赏读】尚可喜运珍宝遇海难的传说


版权所有:海城市数字化图书馆
办公室电话:网络举报电话:0412-3232915 地址:海城市兴海大街长江路11号南楼(繁荣路与长江路交叉口) 邮箱:hcstsg@163.com 技术支持:海城人网站
备案许可证号:辽ICP备13002796号-1 访问人数:427841人

辽公网安备 21038102000180号